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

見樹又見林的科學教育─科學閱讀

科學閱讀跟一般閱讀有什麼不同?除了增進閱讀能力,是否可能在科學閱讀的同時又增加了科學素養?身為教師,我的答案是肯定的,但是如何證明?我卻提不出來,因為在教學現場很難有時間可以驗證。
科任教師教學效能最大的罩門就是教學時數受限,每週三節課的時間要實作、要討論、要建構學生的科學知識,其實很大的一部份需要學生主動的學習,自己常在想:如果我可以派一些閱讀清單,讓學生在回家的同時能夠閱讀補充的概念、生活實例的探討,甚至是展開一場自主的科學探究,就是科學教育生根發芽的證明了。但是,真的實施下來,效果有限,更遑論驗證科學閱讀對於科學概念形成的效果了。
科學課本的知識是經過系統性分類的,然而依知識特質分類的文本雖然有助於學生吸收,但是卻無法與科學理論的發現過程產生連結,導致學童對於科學原理發現的過程缺乏整體的認識,因而只知道科學家與發現理論(考試好像常考配對題),由於不曉得科學探究的過程,無法體會科學家柳暗花明的堅持與研究的孤獨,於是乎,科學家等於一個"啊哈"就生出科學原理的天才,對於科學理論的建立也常常是見樹不見林的理解。
所以,我的看法是,科學閱讀就從課本所及的概念,相關現象如何被發現以及如何探究的故事開始。不得不抑下民族自尊心,推一本韓國人繪寫的「一生一定要認識的科學家50人」,仔細翻閱.....還好,沒有寫出有名的科學家都是韓國人的祖先這一類的篇章,文化入侵的層面達到最小,所以我推!
這是一本結合圖畫書與科學原理發現過程的簡明版科學歷史,以年代劃分,將各種劃時代科學理論的發現過程,簡要交待,很適合小朋友閱讀。以最近五六年級正在學的熱學、植物、太陽觀測單元為例,恰好可以引入華倫海特(製作精確的溫度計)、焦耳(能量守恆)、湯普生(發現熱是一種能量)、林奈(植物分類系統)、哥白尼(否定地心說)。等精采的篇章,讓學童在課本內容之外,多一點科學家對於學習主題的相關故事(甚至是八卦)。請洽教學平台的教材,可部份閱讀到相關的精采內容。
對於想要讓家裡小朋友了解更多科學家的故事,建議買來珍藏,博客來即可下單,全彩印刷,自己充實也很棒滴~
書籍介紹
圖片來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